中新社武汉9月22日电 (记者 杨程晨 邹浩)在22日举办的一场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关系发表观点。有台湾学者表示,推动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键推力在于中国式现代化。
以“践行对台总体方略 共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六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当天在武汉举行。
大会发言环节,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朱新民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表明,现代化的模式、路径是多元的。长期以来“现代化”被一些人认为等同于“西方化”,而中国的这一模式适应于中国国情并迅速取得重大成果。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符合其国情、文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种包容性、开放性才是该模式成功的关键。
2023年对台工作会议进一步论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朱新民对此表示,中共对台工作总体方略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相互联结。他指出,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是与时俱进的,实现目标的关键推力与动力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换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缺少台湾。两岸关系向前发展需要争取民心,当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相信会让更多台胞有所感受并有所回应。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开煌同样提到“现代化”一词曾被西方话语体系“主宰”。他特别指出,西方一些人所不能理解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为了“称霸”或“争第一”,中国人相信百花齐放。他提出,关于这一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研究,两岸学者都应参与其中,尤其是台湾的知识精英可以站在台湾的角度,为完善论述提供重要见解。
谈及中国式现代化对台湾的启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指出,两岸的合作与发展是重点,在推动各领域交流往来的过程中实现民众的共同福祉,两岸关系才能前行。他称,两岸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已有相当的基础及规模,台资台企应把握大陆出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政策的机遇,参与到各项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中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彭维学提到,过去十多年来,两岸融合发展呈现出政策体系不断充实、领域范围不断扩大、措施不断走实走细、未来机遇不断增多等特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走稳走深,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大陆适时推出支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政策文件,一方面将吸引更多台胞台企“登陆”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巫永平说,台湾企业随着大陆的发展而发展,两岸密切的贸易关系成为台湾外贸盈余的主要来源。如今,台胞台企得以借大陆新一轮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促进自身发展,大陆愿为两岸同胞提供发展机会,为台资台企提供诸多便利和优惠,让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享受同等待遇。(完)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太原9月22日电 (任丽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柔功夫”打破“硬约束”,在打造“人才飞地”上谋突破,引进更多“候鸟型”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源动力”……近日,记者参加“智汇长治才聚太行”媒体采访行了解到,山西长治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多举措引智和引技,厚植发展“新动能”。
长治市人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人才。任丽娜 摄
长治“柔性引才”是指打破地域论、归属权,以及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限制等条条框框,采取招聘、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把专家人才引进来,用“柔功夫”打破“硬约束”,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
“对于高端人才,与其和一线城市‘抢人’,不如共享资源。柔性引才正适应了当今人才流动的新形势新变化。”采访中,长治市的许多企业负责人非常支持“柔性引才”,这一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人才空间。
长治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崔鹏琪表示,柔性引才可以将高层次人才以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迁移户口的方式,直接向聘任单位提供相关智力服务、技术劳务,破除了传统思维对引才工作的束缚,突破了地域、行业界限对人才流动的限制,有效解决长治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
近年来,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长治市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聘请或联合相关领域院士、博士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开展技术创新或产业化研发合作。山西振东集团建立院士工作站,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建成了“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卓越水泥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工作站,带动了武汉理工大学与长治市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长治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已成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山西振东集团建立院士工作站,建成了“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任丽娜 摄
截至目前,长治市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工作站28家,先后吸引10多名院士、200余名博士柔性合作。
既关注“高精尖”,又实现“百花齐放”,长治还重点面向全市规上企业,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通过兼职顾问、候鸟服务、星期天工程师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目前,已有85名具有技术成果、能够带动产学研合作、拥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行业专家,与86家企业开展柔性合作,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
近年来,长治市在深化省校合作上持续发力,与省内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强化合作,吸引112个创新团队,柔性合作专家330余名,达成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41个,已成功转化应用39个,包括省内高校创新成果13个、省外高校创新成果26个,涉及新材料、新装备、医药健康、能源革命、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
2023年,长治市以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和京长对口合作为契机,加大与省内外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人才的柔性合作,全市各相关医院已柔性引进300多名医疗卫生专家,切实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水平。
长治柔性引才,多举措引智和引技,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源动力”,持续厚植发展“新动能”,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