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普洱7月21日电 (黄兴鸿)“五年时间,红外相机拍摄到印度野牛上千次,还记录到了一头幼崽两年的成长变化,这些影像资料特别珍贵。”21日,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糯扎渡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卢文如是说。
卢文介绍,印度野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南部,数量不足200头。作为云南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糯扎渡保护区,地处澜沧江下段,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辖区内,面积为18997公顷,是印度野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为加强资源管护,2018年以来,管护局在糯扎渡保护区内陆续安装了近200台红外相机,与森林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跟踪调查等,摸清了辖区内的印度野牛情况——共7群27头。
“要不是有红外相机,我们根本不知道印度野牛幼崽和成年后的颜色差异那么大。”卢文介绍,成年印度野牛头顶及四肢膝盖以下为白色,其余身体为黑色,因脚上长白毛也被称为白肢野牛或白袜子。2021年7月21日,红外相机拍摄到一段珍贵的影像——印度野牛群中多了一只全身长着黄毛的幼崽。
图为2021年拍摄到的“犇犇”。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首次记录到印度野牛幼崽,管护局工作人员特别高兴,为其取名“犇犇”,希望它健康成长,家族不断发展壮大。“犇犇”也被管护局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详细记录它的成长变化。两年时间里,2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犇犇”50余次。“犇犇”4个月黄色毛发开始变灰,6个月时四肢开始长白毛,到9个月时毛色已和成年的一样。而五年时间里,共有50台红外相机上千次拍摄到印度野牛。
图为2023年拍摄到的“犇犇”。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据悉,为保护好印度野牛,管护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收回近100亩荒地开展印度野牛栖息地保护修复,现已成为印度野牛长期固定活动的乐园;建设1000余亩食物源基地,种植棕叶芦、杨翠木、玉米等印度野牛喜欢吃的食物;修建人工硝塘,满足它们取食硝盐的需求。(完)
全军党的建设会议7月20日至21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开好这次全军党的建设会议,对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成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创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军党的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着力解决各级党组织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抓备战打仗能力、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主席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深刻认识习主席引领我军党的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认真学习领悟习主席关于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加强我军党的建设,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思想政治根基,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集聚提高备战打仗能力强大力量,注重抓高层强基层全面固牢组织体系,坚定不移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不断提高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质量。
会议讨论了有关问题,15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
中央军委委员刘振立、苗华、张升民出席会议。军委机关各部委、军委各直属机构、军委联指中心、各战区、各军兵种、军委各直属单位、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编辑:李岩】